尼龙涂层(Nylon Coated)子弹是七八十年代于西方国家出现的新型枪弹技术,几十年下来也没有能够成功推广,但也没有出现过太大的问题。因为价格便宜,所以市场上一直有货供应。上次碰到促销,不由得买了几盒,麻烦由此而来。其实何止是麻烦,简直就是恐怖经历。
好不容易下定决心,买了一支点45的1911。一开始就不顺利,千辛万苦把毛病修好以后,在靶场的表现还没完全暴露出来其价格的本性。枪手私下里还算满意,虽然有些波折,但枪总算可以正常用了。没想到再次去靶场开始打尼龙子弹的时候,大麻烦马上就来了。
第一轮弹夹顺利打空,没有问题,第二个弹夹打了三发枪就卡住了,套筒卡在了离复位差几毫米的位置进退不得,扳机也扣不动。弹夹倒是可以去下来,可是整个枪还是一动不能动,而且击锤处在就位状态,理论上可能随时击发。当时出其不意,枪手着实有些恼火,精心准备的活动就这样给打了个大折扣。同时还要担心安全问题,因为枪膛里的那颗子弹还没有击发,枪放在那里都不合适。枪管稍稍露出来一些,倒是有些像Beretta 92FS了。
回到家里静下来想了想,肯定是子弹在上膛时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完全就位,所以套筒也不能完全复位,由于套筒上的钩壳器和子弹钩在了一起,所以后退也不行。上网一查也发现了几个类似故障。办法只有一个,就是想办法向后拉套筒带出子弹。拉的方法有两个,一是把枪头的下半部分抵在坚实的硬角上,用力向前推枪身,套筒就会向后动从而退出子弹。另外的办法就是用手掌以握拳的形势把套筒拉开。枪手试了第一个方法,子弹就跳出来了。第二种方法没有实践,但还是摆了一个样子给大家看。
下面就是取出来的子弹,没有发现变形之类的情况,子弹可以重新轻松放入枪膛。唯一的发现就是弹头上面的尼龙涂层少了一块,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子弹在上膛的时候,因为磕碰导致一小块尼龙脱落,恰好夹在了子弹和枪膛之间,所以被卡住了。
到此为止枪手还是乐观地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故,虽然有惊,但是幸亏无险。 出了一身冷汗的枪手又开始蠢蠢欲动,想试试其他的子弹会不会还有类似的情况,就压了满满一匣子弹推入枪中,手动上子弹,再手动退出子弹。其实这是不安全的举动,倒不是枪手会蠢到把枪口对着自己的地步,而是不经意的走火会结结实实地吓我一跳。
结果当然不用说了又卡住了,而且这次卡的更结实。向后拉套筒竟然把子弹也拉开了,弹头留在了枪膛内,子弹里的火药把枪的内部弄得一塌糊涂。
弹壳内还剩下少许的火药,弹壳底部的火帽显示没有击发过。据说火帽里面的引药也可以将子弹推出弹壳到枪膛内,如果下一发子弹还能击发的话(当然可能性很小),会损坏枪支。
卡在枪膛里面的弹头不用说卡的挺牢固的,本来以为用筷子就可以顶出来了,但是不行。考虑到筷子太细,而弹头是圆的,用力太大反而会顶偏弹头,所以必须要找比较粗而且顶面平的棍子之类的东西。急中生智从旁边抓了几个点357的空弹壳,一个接一个地送进了枪膛,再用木块轻轻敲击,很容易弹头就被顶出来了。
顶出来的弹头这次看不出任何损坏的迹象,枪手也受够了,再也不想玩什么尼龙子弹了。剩下的子弹当然舍不得扔掉,等看看有没有朋友用点45的左轮枪,可能用得上。再不然,只好一发一发地打完。
最后为子弹的来源留个纪念,顺便为厂家做个广告。看清楚美国制造上面下面都标出来了,这是骄傲的美国公司最喜欢干的事情。因为美国制造往往是质量的保证,但是近年来往往事与愿违。枪手并不是说中国产品质量如何的好,但是货真价实,起码不蒙人。
记得早年间看过那部歌颂大庆的电影《创业》,美国工程师撤退之前用手杖敲打着煤油桶大声叫嚣,“美孚,美孚,没有美孚,你们这里只是一片黑暗。”
似乎现在我们也可以高声宣告,“中国,中国,没有中国,美国将会一片凄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