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你不生气的秘诀 (转摘)

Posted on February 4, 2017 by

本文转载自老中医王圣尉《教你“不生气”的秘诀》
提要:教你“不生气”不等于教你有“阿Q精神”,常言道:“喜、怒、哀、乐,人之常情。”古人云:“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“中”,表现出来的都合乎礼节就叫做“和”;达到了“中和”,天地就各得其所――这就是中庸之道,也就是古人“不生气”的智慧。
每个人都会生气,这是人生的天性。有些人感到忧虑时,常会显出不耐烦的态度。有些人遭到欺侮时,会采取愤怒的态度去还击。无论温和还是激烈的表现方式,都属于生气的一种。
为什么会生气?通常是别人做了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,心中产生愤怒的反应,藉行动来表达不满的情绪。此时,生气便成为发泄情绪的最佳管道。虽然生气本身并非是重大的错误,但不管生气的理由是否出自善意,但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。尤其是无法化解的闷气,经常会导致持续的悲伤、抑郁、低落的自尊,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冲突。在日常生活中,令人生气的事其实到处都存在着,比如说,我们经常为了芝麻小事,忍不住和家人、朋友或同事生气、争执。事后却忘了或找不出真正的原因。
人生气都有理由,但是我们很习惯的不去制止,甚至任由自己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发雷霆,这样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,所以,如果我们讨厌别人生气的模样,就更加不该随便生气,应该将心比心,常言道:“要得公道,打个颠倒。”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;随时用感受的心和体谅的心看待每件事情,如此自然能够保持冷静、平和的心境。
1、如何化解非理性的生气?以下的故事,为我们提供了不生气的秘诀:
古时候,西藏有个叫爱地巴的人,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,然后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。后来,他的房子越来越大,土地也越来越广,可是一生气,他还是绕着房子、土地跑三圈,哪怕累的气喘吁吁、汗流夹背。当爱地巴年纪很老了,走路已经要拄拐仗了,他生气的时候,还是坚持着围绕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转三圈。一次,他生气,拄着拐仗走到太阳快下山了,还是要坚持;他的孙子恐怕他路上有闪失,所以就跟着他。孙子禁不住问道:「阿公!你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,这里面有什么秘诀吗?」爱地巴对孙子说:「年轻时,我一和人吵架、争论、生气,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,边跑边想──自己的房子这么小,土地这么小,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? 一想到这里气就全消了。气消了,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、学习了。」 孙子又问:「阿公!现在你年老了,成了富人,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?」 爱地巴笑着说:”老了生气时我仍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,边跑边想──我的房子这么大,土地这么多,又何必和人计较呢?一想到这里,我的气就全消了。”
由此可见,不生气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放松心情,也就是把心胸放宽,避免不必要的计较、争执。人与人相处,必须多为对方考虑、着想,不要只想到自己;只要双方各退一步,怒气、怨气、闷气就会化解于无形。
2、再为大家讲一个师父以慈悲心、宽容心教导徒弟修养身心例子:
金代禅师非常喜欢兰花,讲经说法之余,总会走到兰园里悉心照料他所栽植的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。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禅师的生命,有一天,他有事外出,交待弟子们要好好照顾兰花,弟子们知道师父一向嗜兰如命,所以不敢怠慢,一天总要巡视兰园好几回。但是正因为太小心翼翼了,其中一个弟子为兰花浇水,只注意看着前面,却没有顾到后方,一不小心,把兰花架绊倒了,只见整架的兰花翻倒在地上,满园支离破碎的惨状,真是目不忍睹!这个弟子心里想:这回糟糕透了,师父回来不知道要愤怒到什么程度!因此等到金代禅师一回来,他就急忙上前跪地请罪。
金代禅师听了,心平气和地说:“我种兰花,一是为了供养佛陀,二是为了美化环境,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来种兰花的!”这一句话实在太妙了,弟子们听了若有所悟,不但放下惶恐忐忑的心,更晓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精进修行。我们做师徒、做父子、做夫妻、做朋友,乃至在世间上为人处事,都不是为了生气,所以不但要给人欢喜,也要为自己创造快乐。
因此,何必动气?心理学家指出,其实,控制怒气的方法很简单,每个人都可以做到,就是不把生气的理由放在心里,借着意志力,把心志专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,以消除负面的情绪。
怒气只是一种情绪,有些人易怒而且怒气难消,耿耿于怀,就像是刻在石上的字;有些人易怒但怒气很快就消弭于无形,就像在沙上留下的字;有些人虽一时激动,但不留任何已成过往的想法,就如写在水中的字;而最完美的人,会让侮辱和逆耳的批评与意识擦身而过,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是纯洁安静,就如写在风中的字,来去自然,没有任何的执着。
所以,我们愤怒时,必须自我警觉,冷静观察、细心倾听自己的愤怒,渐渐地愤怒的情绪自然就会得到控制、调伏,甚至是全完消失。
3、不生气的秘诀–佛陀的箴言是:
所谓好,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;
所谓好,是在言谈中有所节制;
所谓好,是在心中保持分寸;
所谓好,是在任何事上皆动静得宜。
一个人品高尚的人,会在各方面克己自励,在为人处事进退之间,履行中道,做到恰如其份,恰到好处,因而能够从各种烦恼中解脱,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在。
附: “阿Q精神”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,学者概括为: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、自轻、自贱、自嘲、自解、自甘屈辱,而又妄自尊大、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。简言之,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,不敢正视现实,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,自我麻醉,或者即刻忘却。

Tags: , , , ,

Leave a Reply